close
紅一次就好 茂伯
紅一次就好 茂伯
電影《海角七號》票房破億,飾演茂伯的林宗仁演活台灣人心中,那種固執又可愛的老人,因而大受歡迎。
為了適應走紅的日子,林宗仁出門自備墨鏡避人耳目,但一方面又享受成名的日子,隨身攜帶個人簡歷、簽名劇照明信片,甚至為了符合片中形象還自掏腰包配了一副黑框眼鏡。
「茂伯現象」的背後是電影工業的窘迫,惡劣的環境沒有票房明星,反成為素人演員發展的空間,台灣人固有的「變通」天性,在這部電影發揮得淋漓盡致,林宗仁說:「演一次茂伯就夠了。」對他來說,後面再多的錦上添花,怎樣也比不上意外發亮的第一次。但對蕭條已久的國片來說,這是等了數十年的「第一次」,所有的台灣觀眾無法像茂伯那樣灑脫地說:「一次就好了。」
記者會上,茂伯躲在角落擦眼鏡,我問他:「這副有度數嗎?」他瞪著宛若牛眼般的突眼反問:「啊不然咧?」那副凶狠的模樣,活像電影那個隨時會飆出髒話的固執老頭。
接著又中氣十足地解釋,「像阮這款歲數,目睭看嘸,戴目鏡很正常啊,有什麼好說的。」說是「這款歲數」,本名林宗仁的他也才六十二歲,演出《海角七號》裡八十歲的郵差茂伯而暴紅,這部電影票房破億,他很得意地告訴我,台灣上一部破億國片是《色戒》,我說:「那你不就是台灣的梁朝偉了?」他笑了開來:「三八啦,麥阿內貢。」
走紅後的林宗仁,他的生活有些改變,就拿最稀鬆平常的隨身背包來說,裡頭多了幾樣東西是他之前沒有的。
黑框眼鏡
第一樣,是黑框的老花眼鏡。
《海角七號》是描述一群各陷入人生困境的小人物,藉由成立樂團圓夢的故事,劇中只會彈月琴的茂伯想盡辦法登台,因為林宗仁演活了這個角色的固執和幽默,記者們的麥克風對著他的時間是男女主角的好幾倍。林宗仁對自己的走紅則有些不解:「他們看我騎機車也笑,走路也笑,我不知道哪裡好笑。」
這個角色原初設定是恆春當地會彈月琴的老人,但經費有限只好在北部找人,透過文建會轉介,劇組找到林宗仁。導演魏德聖見到他的反應是:「怎會找來一個普通生意人。」林宗仁的確是個商人,他二十五歲開設西洋棋工廠,也投資印刷廠、餐廳。他當時留著西裝頭,明炯的雙眼透著商人慣有的銳利。
魏德聖說:「不過,他不怕鏡頭,有舞台經驗(指北管演出),眼神有股固執的氣質,所以最後還是決定用他。演出後,發現他演的茂伯比我想像的還固執。」他要求林宗仁剪成三公分的平頭,並戴上一副平光的黑框眼鏡,六十二歲的林宗仁於是變身成八十歲的茂伯。本來對於演出還有些遲疑,女兒告訴他:「就當去玩玩,反正都六十幾歲了,也沒什麼臉好丟了。」於是決定接演。
茂伯小檔案
本 名:林宗仁
出生地:台北板橋
年 紀:62歲
學 歷:高中(大安高工)
經 歷:中國時報印刷部、洋棋公司總經理
現 職:
北管潮和社負責人
演出《海角七號》
打字簡歷
每當我們的攝影抬起相機,林宗仁都會大手一揮:「等一下,要拍要講啊。」然後迅速從背包裡掏出一副黑框眼鏡戴上,「這是為了配合電影宣傳,自己花三千塊去西門町配的。」本來只有看報紙才戴眼鏡的他,現在則是只要有媒體的場合隨時戴著,像接受採訪、北管表演…。
「聽說茂伯四歲就學北管了…」我還沒說完,他又舉起手:「等一下,有印資料,你看這個就可以了。」他從包包掏出幾張A4紙,上面整齊列印著幾行字,這是他替媒體準備的「公關稿」,像是行銷某種商品。
紙上印著:「一九五一年,板橋潮和社…於江子翠林家書房開班授課,僅學習基本鑼鼓…一九九一年,擔任潮和社負責人…。」我們在板橋水仙宮一樓的潮和社採訪林宗仁,伴著鑼鼓聲和喧鬧的嗩吶,門外夜色漸暗,月光灑落在廟埕,銀白一片宛若河面波光…。
六十二年前,水仙宮門外被填平的公園就是淡水河,林宗仁出生於河岸的林家,廟前泡茶聊天的老人說:「河岸望去,看得到地方都是林家的。」他的父親有三個兄弟,他是大伯過繼給沒有生育的三房。
「這種事以前很常見,我很小就知道自己是大伯生的,不覺得有什麼奇怪,反而覺得過繼到三房是一件幸運的事。」他指著五歲時的全家福照片,「你看『我爸』很漂撇,他堅持不下田,做過一陣子果菜批發生意,每天穿得漂漂亮亮走來走去。」
因為父親不喜歡下田,林宗仁小時候也不必像其他堂兄弟要下田幫忙,每天只到河邊捉魚玩水,還有陪父親到處聽北管戲。他的堂弟說:「三伯母受過日本教育,又是台北來的大小姐,作風比較現代,我們很羨慕。」
母親年輕時就帶著他到處看新劇、歌仔戲,林宗仁是獨子,只有三個女兒,太太想再生身體卻不好,母親反勸她:「妳已經生了三個,總比我這種生不出的好。」不過,林宗仁卻說:「我很怕我媽,現在打牌都不敢讓她知道。一九九一年,本來打算到大陸設廠,她要我陪她,我就不去了,乾脆辦退休。」拍了電影,茂伯也帶她去看,她說:「電影拍得不錯,不過,為什麼你這麼會譙人,是常偷罵髒話嗎?」
為了母親的這個疑問,現在茂伯逢人就解釋:「我家教很嚴,不會講髒話。」說的時候,茂伯鼓著腮幫子還一邊搖頭,像是長了皺紋的蠟筆小新。
劇照明信片
這天潮和社受板橋市公所之邀的表演,粉絲上前找茂伯簽名,茂伯從背包裡拿出了自備的《海角七號》明信片,俐落在上面簽名。明信片上這部電影裡的幾個角色,幾乎有著跟劇中人物類似的心情,范逸臣(片中的阿嘉)出片不順利、小應(片中的水蛙)靠PUB演出的微薄薪水養家…。劇組中,茂伯的人生是少有的平順,這種順遂的人,面對困境總是有種魔力,彷彿只要一個微笑就能輕易化解。
像是,一場活動中心的戲,幾個臨演不耐煩,起身就要走了,茂伯及時拉著帶頭的人說:「嘜啦,嘜啦,大家幫一下這個少年仔。不然,也給我這個老灰仔一個面子嘛。」被拉住的人,以為他是隔壁村的村長,又乖乖坐了回去。拍戲的空檔他四處找人聊天,因為沒戴眼鏡時眼睛炯亮,連原住民都以為遇到「同鄉」跑來用「母語」攀談。
雖然自備明信片,滿足了成名的虛榮,但成名也替他帶來了困擾,「我現在出門都要戴墨鏡和帽子,讓別人認出來會覺得很不好意思。」戴著墨鏡搭捷運,不是更顯眼嗎?
墨鏡與帽子
林宗仁雙手一攤:「我還真的在捷運被認出來過,我已經包這麼緊了,怎麼還認得出來?」就像劇中的茂伯,看到貝斯有二條弦沒彈到就說:「這兩條可以剪掉嗎?」這「兩位」老人各有一個固執運作的自我世界。
他每次搭車去恆春拍戲,都在車上背劇本深怕表現不好。開工廠時,為了趕船期,連續四、五天沒睡出貨也是常有的事。事實上,他的家族裡,大有人是仰賴著祖產,一輩子快活度日的,他笑自己是:「憨子弟」,這原指花大筆金錢和時間練習北管的公子哥,也指那些對事物有著固執投入的人。
這恐怕也是茂伯和林宗仁最大的共同點,北管表演時,有粉絲要他用月琴演奏「野玫瑰」,眾人拱他,他都堅稱北管的月琴彈不出來,怎樣也不肯。
愈是平順的日子,若不對著某個目標固執邁進,所有維繫人生的意義便一夕潰散了,「細漢時家庭環境好,沒吃苦,長大跟人家做生意,雖然不是做到最大但也算平順,那個時候有朋友生意做好大,出入排場真氣派,我本來也很羨慕,沒幾年,他超貸被捉進牢,最後死在牢裡,我那時就知,命運天註定,眼前有什麼,就把眼前的努力做好,不要想明天還要做多大、弄得多囂掰。」
他很「努力」享受這眼前成名的虛榮時光,國片長期不振,缺乏票房明星,反造就素人演員發揮的空間。最近他接了公視的一齣戲,這是女兒的朋友拍的,劇本也是量身訂作,所以才答應。林宗仁說,不太可能再接其他的戲了,「演一次茂伯,就夠了。第二次、第三次的東西都不會有第一次讓人難忘。」他愛打高爾夫,桌上有張一竿進洞的證書,我問他有想過再打第二次嗎?「不敢想第二次,就算真的第二次來了,那個快樂也沒有第一次強烈。」
對「茂伯」來說,紅一次就夠了,對蕭條已久的台灣電影工業來說,這是場苦等了多年的「第一次」,然而,這個「第一次」是場美麗誤會,還是春暖花開的前兆?沒人敢斷言。
後記
茂伯的粉絲年齡層很廣,潮和社表演這天,有二十幾歲的年輕人,要茂伯收他為徒,也有三十幾歲的女生早早就到場,她上一個追星對象是劉德華。
最妙的是一對坐在我後面的母子,媽媽看了二次《海角七號》,因為不會用數位相機,便一直支使兒子去拍茂伯,兒子拍回來,又嫌畫面太模糊再補拍,看到別人帶《海角七號》的票根給茂伯簽名,媽媽萬分沮喪,兒子說:「我有《冏男孩》的票根,可以嗎?」
這位媽媽顯然沒有追星經驗,其實不必掛念要拿什麼給茂伯簽,因為他有自備的明信片,連當「明星」這件事,他也很專業。
撰文:鄭進耀
攝影:蔣煥民
為了適應走紅的日子,林宗仁出門自備墨鏡避人耳目,但一方面又享受成名的日子,隨身攜帶個人簡歷、簽名劇照明信片,甚至為了符合片中形象還自掏腰包配了一副黑框眼鏡。
「茂伯現象」的背後是電影工業的窘迫,惡劣的環境沒有票房明星,反成為素人演員發展的空間,台灣人固有的「變通」天性,在這部電影發揮得淋漓盡致,林宗仁說:「演一次茂伯就夠了。」對他來說,後面再多的錦上添花,怎樣也比不上意外發亮的第一次。但對蕭條已久的國片來說,這是等了數十年的「第一次」,所有的台灣觀眾無法像茂伯那樣灑脫地說:「一次就好了。」
記者會上,茂伯躲在角落擦眼鏡,我問他:「這副有度數嗎?」他瞪著宛若牛眼般的突眼反問:「啊不然咧?」那副凶狠的模樣,活像電影那個隨時會飆出髒話的固執老頭。
接著又中氣十足地解釋,「像阮這款歲數,目睭看嘸,戴目鏡很正常啊,有什麼好說的。」說是「這款歲數」,本名林宗仁的他也才六十二歲,演出《海角七號》裡八十歲的郵差茂伯而暴紅,這部電影票房破億,他很得意地告訴我,台灣上一部破億國片是《色戒》,我說:「那你不就是台灣的梁朝偉了?」他笑了開來:「三八啦,麥阿內貢。」
走紅後的林宗仁,他的生活有些改變,就拿最稀鬆平常的隨身背包來說,裡頭多了幾樣東西是他之前沒有的。
黑框眼鏡
第一樣,是黑框的老花眼鏡。
《海角七號》是描述一群各陷入人生困境的小人物,藉由成立樂團圓夢的故事,劇中只會彈月琴的茂伯想盡辦法登台,因為林宗仁演活了這個角色的固執和幽默,記者們的麥克風對著他的時間是男女主角的好幾倍。林宗仁對自己的走紅則有些不解:「他們看我騎機車也笑,走路也笑,我不知道哪裡好笑。」
這個角色原初設定是恆春當地會彈月琴的老人,但經費有限只好在北部找人,透過文建會轉介,劇組找到林宗仁。導演魏德聖見到他的反應是:「怎會找來一個普通生意人。」林宗仁的確是個商人,他二十五歲開設西洋棋工廠,也投資印刷廠、餐廳。他當時留著西裝頭,明炯的雙眼透著商人慣有的銳利。
魏德聖說:「不過,他不怕鏡頭,有舞台經驗(指北管演出),眼神有股固執的氣質,所以最後還是決定用他。演出後,發現他演的茂伯比我想像的還固執。」他要求林宗仁剪成三公分的平頭,並戴上一副平光的黑框眼鏡,六十二歲的林宗仁於是變身成八十歲的茂伯。本來對於演出還有些遲疑,女兒告訴他:「就當去玩玩,反正都六十幾歲了,也沒什麼臉好丟了。」於是決定接演。
茂伯小檔案
本 名:林宗仁
出生地:台北板橋
年 紀:62歲
學 歷:高中(大安高工)
經 歷:中國時報印刷部、洋棋公司總經理
現 職:
北管潮和社負責人
演出《海角七號》
打字簡歷
每當我們的攝影抬起相機,林宗仁都會大手一揮:「等一下,要拍要講啊。」然後迅速從背包裡掏出一副黑框眼鏡戴上,「這是為了配合電影宣傳,自己花三千塊去西門町配的。」本來只有看報紙才戴眼鏡的他,現在則是只要有媒體的場合隨時戴著,像接受採訪、北管表演…。
「聽說茂伯四歲就學北管了…」我還沒說完,他又舉起手:「等一下,有印資料,你看這個就可以了。」他從包包掏出幾張A4紙,上面整齊列印著幾行字,這是他替媒體準備的「公關稿」,像是行銷某種商品。
紙上印著:「一九五一年,板橋潮和社…於江子翠林家書房開班授課,僅學習基本鑼鼓…一九九一年,擔任潮和社負責人…。」我們在板橋水仙宮一樓的潮和社採訪林宗仁,伴著鑼鼓聲和喧鬧的嗩吶,門外夜色漸暗,月光灑落在廟埕,銀白一片宛若河面波光…。
六十二年前,水仙宮門外被填平的公園就是淡水河,林宗仁出生於河岸的林家,廟前泡茶聊天的老人說:「河岸望去,看得到地方都是林家的。」他的父親有三個兄弟,他是大伯過繼給沒有生育的三房。
「這種事以前很常見,我很小就知道自己是大伯生的,不覺得有什麼奇怪,反而覺得過繼到三房是一件幸運的事。」他指著五歲時的全家福照片,「你看『我爸』很漂撇,他堅持不下田,做過一陣子果菜批發生意,每天穿得漂漂亮亮走來走去。」
因為父親不喜歡下田,林宗仁小時候也不必像其他堂兄弟要下田幫忙,每天只到河邊捉魚玩水,還有陪父親到處聽北管戲。他的堂弟說:「三伯母受過日本教育,又是台北來的大小姐,作風比較現代,我們很羨慕。」
母親年輕時就帶著他到處看新劇、歌仔戲,林宗仁是獨子,只有三個女兒,太太想再生身體卻不好,母親反勸她:「妳已經生了三個,總比我這種生不出的好。」不過,林宗仁卻說:「我很怕我媽,現在打牌都不敢讓她知道。一九九一年,本來打算到大陸設廠,她要我陪她,我就不去了,乾脆辦退休。」拍了電影,茂伯也帶她去看,她說:「電影拍得不錯,不過,為什麼你這麼會譙人,是常偷罵髒話嗎?」
為了母親的這個疑問,現在茂伯逢人就解釋:「我家教很嚴,不會講髒話。」說的時候,茂伯鼓著腮幫子還一邊搖頭,像是長了皺紋的蠟筆小新。
劇照明信片
這天潮和社受板橋市公所之邀的表演,粉絲上前找茂伯簽名,茂伯從背包裡拿出了自備的《海角七號》明信片,俐落在上面簽名。明信片上這部電影裡的幾個角色,幾乎有著跟劇中人物類似的心情,范逸臣(片中的阿嘉)出片不順利、小應(片中的水蛙)靠PUB演出的微薄薪水養家…。劇組中,茂伯的人生是少有的平順,這種順遂的人,面對困境總是有種魔力,彷彿只要一個微笑就能輕易化解。
像是,一場活動中心的戲,幾個臨演不耐煩,起身就要走了,茂伯及時拉著帶頭的人說:「嘜啦,嘜啦,大家幫一下這個少年仔。不然,也給我這個老灰仔一個面子嘛。」被拉住的人,以為他是隔壁村的村長,又乖乖坐了回去。拍戲的空檔他四處找人聊天,因為沒戴眼鏡時眼睛炯亮,連原住民都以為遇到「同鄉」跑來用「母語」攀談。
雖然自備明信片,滿足了成名的虛榮,但成名也替他帶來了困擾,「我現在出門都要戴墨鏡和帽子,讓別人認出來會覺得很不好意思。」戴著墨鏡搭捷運,不是更顯眼嗎?
墨鏡與帽子
林宗仁雙手一攤:「我還真的在捷運被認出來過,我已經包這麼緊了,怎麼還認得出來?」就像劇中的茂伯,看到貝斯有二條弦沒彈到就說:「這兩條可以剪掉嗎?」這「兩位」老人各有一個固執運作的自我世界。
他每次搭車去恆春拍戲,都在車上背劇本深怕表現不好。開工廠時,為了趕船期,連續四、五天沒睡出貨也是常有的事。事實上,他的家族裡,大有人是仰賴著祖產,一輩子快活度日的,他笑自己是:「憨子弟」,這原指花大筆金錢和時間練習北管的公子哥,也指那些對事物有著固執投入的人。
這恐怕也是茂伯和林宗仁最大的共同點,北管表演時,有粉絲要他用月琴演奏「野玫瑰」,眾人拱他,他都堅稱北管的月琴彈不出來,怎樣也不肯。
愈是平順的日子,若不對著某個目標固執邁進,所有維繫人生的意義便一夕潰散了,「細漢時家庭環境好,沒吃苦,長大跟人家做生意,雖然不是做到最大但也算平順,那個時候有朋友生意做好大,出入排場真氣派,我本來也很羨慕,沒幾年,他超貸被捉進牢,最後死在牢裡,我那時就知,命運天註定,眼前有什麼,就把眼前的努力做好,不要想明天還要做多大、弄得多囂掰。」
他很「努力」享受這眼前成名的虛榮時光,國片長期不振,缺乏票房明星,反造就素人演員發揮的空間。最近他接了公視的一齣戲,這是女兒的朋友拍的,劇本也是量身訂作,所以才答應。林宗仁說,不太可能再接其他的戲了,「演一次茂伯,就夠了。第二次、第三次的東西都不會有第一次讓人難忘。」他愛打高爾夫,桌上有張一竿進洞的證書,我問他有想過再打第二次嗎?「不敢想第二次,就算真的第二次來了,那個快樂也沒有第一次強烈。」
對「茂伯」來說,紅一次就夠了,對蕭條已久的台灣電影工業來說,這是場苦等了多年的「第一次」,然而,這個「第一次」是場美麗誤會,還是春暖花開的前兆?沒人敢斷言。
後記
茂伯的粉絲年齡層很廣,潮和社表演這天,有二十幾歲的年輕人,要茂伯收他為徒,也有三十幾歲的女生早早就到場,她上一個追星對象是劉德華。
最妙的是一對坐在我後面的母子,媽媽看了二次《海角七號》,因為不會用數位相機,便一直支使兒子去拍茂伯,兒子拍回來,又嫌畫面太模糊再補拍,看到別人帶《海角七號》的票根給茂伯簽名,媽媽萬分沮喪,兒子說:「我有《冏男孩》的票根,可以嗎?」
這位媽媽顯然沒有追星經驗,其實不必掛念要拿什麼給茂伯簽,因為他有自備的明信片,連當「明星」這件事,他也很專業。
撰文:鄭進耀
攝影:蔣煥民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